
“平坦沥青大马路,开车真舒坦。” 6月21日下午,儋州市那大镇文化南路修复后刚重新开放,市民杨文彪迫不及待赶紧开车来“尝鲜”——只见路面焕然一新,带来了更加便捷的交通体验。
文化南路是横穿儋州城区的一条主干道路,经过多年的使用,一度成为市民口中的“闹心路”。杨文彪回忆,道路沥青老化,多处坑坑洼洼,开车很颠簸,一下大雨还容易积水。由于管养没有跟上,路上很多的道路标识标线变得模糊不清,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边界不清,存在交通安全隐患。
路“病了”怎么治?施工单位负责人李先生告诉记者,经过前期全面的勘察设计,这条路全长1495米,“病”得太重了,所以全路段路面必须得重新铺。具体来说,就是得将旧有路面铣刨,路基“病害”处理,雨水井提升,沥青罩面施工,新划设交通标识标线等。
21日,海南日报记者实地探访发现,由于文化南路地处主城区,日常交流流量大,施工方采取了分段封闭施工,在靠近儋州市民族中学路段,摊铺机正在忙着铺沥青,大型压路机在路面上来回碾压。据悉,为了最大程度降低对交通的不利影响,施工单位经过一周多时间的连续施工,及时完成770米路段的修复,18号开放交通,剩余的路段加紧收尾,近日即将重新投入使用。
文化南路的蜕变是儋州城市功能提升的缩影。据儋州市城市管理局项目现场负责人吴家斌介绍,经过系统梳理,儋州今年启动实施14条市政道路的路面修复工程,总投资4761万元,包括文化南路等7条主干路,次干路5条,支路2条,路线总长达25.42km。
“不是所有的道路都需要像文化南路全路段修复,我们因路制宜,刷新市政道路‘颜值’。”吴家斌告诉记者,儋州科学评估道路“病害”现状,坚持“一路一策”,其中6条道路进行了全线修缮,其余8条道路仅修复沿线“病害”路段路面。施工中不改变现有道路横断面布置,道路平纵、线形,地下市政管线和绿化带、行道树等,仅进行路面修复,修复交通标线施划和局部裸露地块的复绿等。目前,龙门北路,松涛南路和文化南路部分路段已竣工通车。
据了解,为高质量高标准保障第六届省运会举办,儋州市按照“办好一次会,搞活一座城”的思路,着力从打造精品街景、提升公共基础设施承载力、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等多个方面提升城市品质。该市着力统筹基础设施建设,不断补齐城市公共设施基础短板,丰富城市功能要素。目前,正在加快推进14条市政道路的路面修复工程,预计7月底可全部完工,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的城市体验。